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生命科学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校党代会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恪守“广学坚守、勤思敏行”校训,秉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办学理念,“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育人理念,励精图治、砥砺奋进,不断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党建思政、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举旗帜,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社会、乡村振兴、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等有机结合,相关成效被新华网、江西日报等媒体报道。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凝心聚力,以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把党性锻炼和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师生党员干部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动指南,转化为凝心聚力共谋学院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党委获学校先进基层党委,教工党支部被评为学校“映山红”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学院团委获全省五四红旗团委。

外引内培,师资力量明显提升
人才是第一资源。学院始终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工作,坚持外引内培,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5年来引进优秀博士12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聘请了徐国良院士、李校堃院士等8人为兼职教授;6人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2人入选青年井冈学者,2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批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43人、教授16人、副教授22人,形成了一支以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整合资源,学科平台成效凸显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强化内涵建设。通过多年发展,生物与医药学科获批为硕士点,生物学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器官发育生物学实验室、红壤丘陵区农业环境污染防控实验室新增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21年江西省器官发育生物学实验室验收被评为优秀,获得后续建设资金支持。江西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3年11月获批建设。学院千方百计招聘博士生进站,并为博士后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近5年工作站共培养博士后12位,现有在站博士5位。2020年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五年一轮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学院坚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专业建设,完善教学要素和条件建设,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成果丰硕。生态学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团队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肖宜安教授在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高度评价;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认证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进校考查,生物科学专业入选江西省一流专业。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入选江西省一流课程;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入选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获批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研究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11篇,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井冈山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以一流学科引领一流人才培养,着力建设“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创新型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了一批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取985、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近5年考研平均升学率为27%,学院多次荣获学校“考研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生成功获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8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2项;“百年好合——百合照亮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实现了学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的突破;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工作被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多措并举,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科研实力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学院秉持贯彻“科研引领学科发展,科研提升办学水平”的工作理念,鼓励开展特色创新研究,支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真抓实干,多措并举,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整体水平持续提升。近5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34项,新增纵向经费2131万元;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磺胺类抗生素水生态毒理效应及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罗霄山脉中段的蜘蛛资源、行为生态、蛛丝生物性能及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获首届林浩然动物科技奖一等奖。
群策群力,服务社会能力增强
学院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教师组建团队开展应用研究与服务社会,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近5年学院新增横向项目36项,经费达3677万元,其中2019年莲花县卷丹百合产业发展三方合作项目达到1682万元,是我校首次单个研究经费突破千万元的横向课题。2018年学院教师协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采编摄制的《蛛影迷踪》在全国热播,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学院自主引育的井冈映山红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江西园展出,得到了广泛赞誉。学院服务社会工作成效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江西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牢记初心使命,不断砥砺奋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生命科学学院将坚决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谱写学院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文/图:黄族豪 审核:黄族豪、郭伟清、胡正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