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辍 履践致远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冯慧颖事迹

一、 基本情况
冯慧颖,女,汉族,2004年5月生,共青团员,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生物科学本科2班学生,担任班级学习委员。
二、 获奖情况
1.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业大赛(2023)国家级银奖
2.获得第九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3.获得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
5.获得2021-2022年度校级一等学业奖学金
6.获得2022-2023年度校级一等学业奖学金
7.获评2022-2023年度校级“优秀井冈学子”荣誉称号
8.获评2021-2022年度校级“文明大学生”荣誉称号
9.获评2022-2023年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10.获评2022-2023年度校级“劳动积极分子”荣誉称号
11.获得2023年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校赛二等奖
三、 主要事迹
1.因为热爱,坚持有了意义
冯慧颖自入学以来,主动申请加入生命科学学院的蜘蛛实验室,对于蜘蛛资源和蜘蛛习性进行深入学习。在校的学习任务并不轻松,周一到周五的专业课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但她依旧抓紧所有课余时间跑到实验室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除了正常教学时间,节假日、寒暑假的她也常常申请留校。这并不是实验室老师的要求,而是全凭学生的自愿、自觉、自律。2023年的整个暑假她都留在学校,在同学们都在吹着着空调、吃着西瓜的时候,她带领着团队成员在高达38℃的室外赤脚下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挥洒着汗水。

图 冯慧颖及团队在田间洒菜籽枯
除此之外,冯慧颖还带领学院同学成立科普宣传队,面向吉安中小学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十余次。为办好一场宣传活动,她需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她说,科普活动中学生们好奇的眼神、思考的过程、提问时的古灵精怪以及结束后同学的积极反馈都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图 冯慧颖在新村小学进行生态科普
实验室的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但冯慧颖仍不忘学习。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她连续两学年获得学校一等学业奖学金,并在大二获评国家奖学金。冯慧颖做事认真仔细,有条不紊,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效率、高能量。她的同学们表示,冯慧颖这个“拼命三郎”给了他们许多积极的鼓励。
2.科技创新,突破农业难题
冯慧颖来自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的一个小乡村,童年记忆和如今生态环境的对比让她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所带来的的巨大危害。在多次野外实践与村民的交流中,她知道生物防治技术是代替农药的绿色方法,但传统的生物防治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农作物无法实现零农药且产量较于化学防治大幅降低。为找到防治新方法,冯慧颖与肖永红教授进行深入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投入对“蛛联庇禾”技术的探索,尝试将蜘蛛控虫应用于农业生产,开辟生物防治新方法。凭借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她成为了团队的学生负责人。探索的道路充满曲折,团队需要深入稻田调查虫害发生规律,研究蜘蛛生态位、捕食偏好性、控虫能力,筛选出由6种蜘蛛组合成的控虫军团。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田间实验,将复合益生菌防病、菜籽枯田间酵解除草技术与蜘蛛控虫技术进行耦合,建立了蛛联庇禾——水稻零农药种植技术体系。经第三方机构鉴定,使用该项技术生产的稻米随机抽检290项农残指标均为零检出。目前技术入选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2023百套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图 冯慧颖及团队在实验基地投放蜘蛛
3.技术推广,创业小白当奋进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种植技术有创新还不足够,还需要通过创业实现技术落地。“虽然我是一枚创业小白,但是我心中饱含热情,愿意去学、去做、去尝试。起初,我们遭到了许多的拒绝,但是我们依然不放弃。”冯慧颖如是说道。在无数次的尝试后,目前技术已与三省十县市达成合作,累计推广2000余亩。冯慧颖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凭借技术的创新性和硬核实力,首次参赛便在来自151个国家和地区的5296所学校、421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级银奖的成绩。相关事迹得到央视新闻、光明网等3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图 冯慧颖省赛答辩现场

图 CCTV报道冯慧颖团队事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冯慧颖激动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有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利用个人专业素养,扎根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领域中实现自我价值,投身祖国建设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青春史诗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文/图:冯慧颖,审核:肖虹、任梦雅、何旭梅)